《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6月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网站显示,丹麦医药巨头诺和诺德提交申报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其申报的适应症为减重适应症,即俗称的减肥。
如果成功获批,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将成为国内首款进口减肥药。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信息还显示,国内药企华东医药之前申请状态为“暂停”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已完成全部环节的审评,目前状态更新为“排队待审评”。与司美格鲁肽一样,利拉鲁肽注射液也针对肥胖或超重适应症,如若获批,将成为首款国产减肥药。
目前,减肥减重已经不仅仅是医疗健康领域的焦点,因为社会大众需求旺盛,其在很多行业都有所渗透,成为吸金赛道。如今,又掀起了医药领域的新高潮。
马斯克都带货的减肥药,30天瘦了9公斤
2022年夏天,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希腊度假的照片被媒体曝光,因为身材壮硕引起网上大量吐槽,他自己也在推特上回应:“哈哈,也许我应该经常脱下衬衫,但是现在我已经回到工厂忙了!”
短短两个月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没有了双下巴、身材瘦削地出现在公众场合。网友们纷纷在网上喊话,问他用了什么科技与狠活儿。马斯克在社交网络上如是公布:“(我)一个月内减重9公斤,方法包括节食和Wegovy。”
Wegovy,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商品名。马斯克的名人效应,起到了给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带货”的巨大效果,加上这种注射液不仅减重数据明显,而且每周仅需一针,比其他减肥药品使用方便,在社交网络上,它被部分人视为“减肥神药”或“瘦身针”。
此前,2021年4月,司美格鲁肽首次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辅助饮食和运动以改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商品名为诺和泰。不过,很多人却将它当“减肥药物”使用。2022年夏季,《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了很多非糖尿病患者、非超重人士在没有医嘱和检查身体是否适应的情况下,就在电商平台和私人渠道购买司美格鲁肽的乱象。很多消费者为了过分追求“瘦”,指望打个“减肥针”一步瘦到位,导致出现如恶心、腹泻、呕吐、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便秘等情况。
有3位消费者曾对记者表示,虽然当时效果明显,但是停药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主要还是想一劳永逸,但是现在看是不现实的。”消费者张先生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表示。
减肥市场的巨大诱惑
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司美格鲁肽3个剂型在全球为诺和诺德合计贡献了42.4亿美元销售收入。其中,降糖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Ozempic销售额为29.1亿美元;减肥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销售额为6.7亿美元,同比大增225%;口服降糖药司美格鲁肽片Rybelsus销售额为6.5亿美元。
中国市场上,虽然在这次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批前,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仅仅只获批糖尿病适应症,在中国市场只有第一个完整销售年,但其年报显示,2022年,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在中国收入达到21.96亿丹麦克朗,约人民币20.85亿元。
如今,减肥市场已成为巨大风口,引起多家药企竞争。
2022年7月,华东医药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美华东”)研发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中美华东是首家提交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两个适应症(糖尿病适应症、肥胖或超重适应症)注册申请的中国药企,若成功,将成为首个国产糖尿病和减肥适应症药物。
另一家外资药企也不容小觑,这就是全球胰岛素巨头礼来。与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仅GLP-1单个靶点不同,礼来的替尔泊肽(Tirzepatide)具有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的双重机制。2022年5月,该药在美国获批上市,之后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欧盟、日本等多地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商品名为Mounjaro。
目前,国内多家药企也对GLP-1类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除了华东医药,信达生物、恒瑞医药、丽珠集团等也冲进GLP-1减肥赛道,且已有产品的减重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1—2026年减肥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七成以上中国人亚健康,中国肥胖和超重人口达50%。2023年中国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2.38亿,而且还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9年,中国功能型瘦身市场规模达1945.3亿元,预计2023年增长至4020.8亿元。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马斯克带货的减肥药在中国市场获批,预计将对国内减肥药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带动减肥行业繁荣发展。但是目前减肥产品乱象严重,建议政府加强监管,加大对减肥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巡检力度,严格依法打击违法行为。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卢鼎亮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应该对减肥药品销售渠道加强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电商电视购物直销渠道的监管,严格落实对药品网络销售企业和第三方平台的监管要求。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1期)
2023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标签: